如果你细心观察就会发现,今年广州国际车展上,几乎所有主流新能源品牌展台上,都是“大车”占据着C位。
大到什么程度?从大五座到大六座,再到大七座;从中大型轿车,到大型SUV,再到MPV;动辄车长超过5.2米、轴距超过3.1米、车高超过1.8米、车重接近甚至超过3吨,还有大电池、大屏幕、大空间……等等。
而且,它们已经覆盖了15-50万元所有价位区间。无论是不差钱的中产,还是预算有限的普通家庭,都可以找到一台适合自己的大车。
造大车,车企与用户的双向奔赴
中国汽车市场,一贯都有“以大为美”的思维。有设计师曾经坦言:“中国消费者追求大车与追求大房子的心态异曲同工——既是实用需求,也是心理满足。”
尤其是随着多孩家庭增多,中国消费者对“大”的追求,已经深入骨髓。
而当国产新能源品牌们掌握了造车话语权之后,汽车已经从“交通工具”转变成了“移动生活空间”,这对“大”的追求更变得无以复加。
新能源技术让“造大车”变得前所未有的简单。传统燃油时代,造大车意味着更高的发动机排量、更复杂的传动系统,成本直线上升。而电动平台几乎天然为大尺寸而生:电池平铺底盘,电机布局灵活,空间利用率极大提升。
你们喜欢大车,我就造大车。这让一切看上去更像是车企与消费者的双向奔赴。
几家成功以大车打响市场,吃到红利的车企,更是成为其他车企的争相模仿的榜样。到2025年,各家的大六座、大七座和MPV新车就跟下饺子一样,一款接着一款。我们甚至能够看到,有的车企就是靠着大六座走出低谷,起死回生。
大家都默认了一个观点:得大车者得天下,必须把车造大,才有资格入围到决赛圈的竞争之中。
越大越好?狂欢背后的不良动机
但这场打着“移动生活空间”的幌子,“越大越好”的狂欢背后,有没有问题?
毫无疑问,用户对大车确实有需求,所以大车并不是原罪。但如果说2025年之前的大车,还算是有所克制,那么在2025年新能源车还在不断变大的今天,我们应该逐渐能看出造大车背后的不良动机了。
从产品上来看,一套增程器再加上一块60度的大电池,整车自重已经来到3吨左右。为了更长的纯电续航,还要再继续往里面塞更大的电池;为了让座舱更像家庭空间,要往车内放更多更大的“家电”和“沙发”;因为车重导致加速性不行,那就继续加电机功率;车辆太重,就上空悬,单腔不够就上双腔;尺寸太大,驾驶困难就上后轮转向;如果再嫌大车难开,正好给了普及自动驾驶的机会……
当“大”突破到一定极限的以后,需要更多的技术来弥补“大”带来的问题。而为了能够让车辆容纳下这些技术和需求,车还得继续往更大的方向造。这是一个魔幻的循环。
车企也不傻,大车可以卖贵,利润厚,更有机会活下来。
表面上说是满足用户需求,实际上还是车企在暗示引导和“绑定”我们的购车习惯。你说你真需要六个座位、秒变大床房、车顶帐篷、KTV、露营看投影吗?咱们买车是为堵在车里过夜,还是为自在灵活地上班下班?
有多少人的大七座SUV第三排常年放空,甚至一年到头保持着放倒折叠的状态?有多少人喜欢放着家里的席梦思不睡,豪华大彩电不看,非要在车里享受生活?
周一到周日都在做牛马的人,有多少能够常常去露营?又或者有时间去露营的年轻人,又有多少买得起几十万的大车?又有多少鱼塘可以让钓鱼佬们把车开到池塘边,坐在天地门上钓鱼?
这个时候你会发现,其实世界没有改变,只是你的认知被厂家改变了。
一定有人需要这些功能,但把这些功能渲染成美好生活的刚需,必然是动机不纯。你要知道,这些技术和功能的成本,最终是要反映到车辆的成本和价格上的。
还有老生常谈的社会问题。车企宣传片里,大车总是行驶在宽阔的高速公路,停放在宽敞的别墅车库。然而现实是,5.2米的车长在中国大多数老小区寸步难行,标准车位停车如同“考试”,立体车库在重达3吨,车高超过1.8米的巨无霸面前已经无用武之地。
写在最后:
当所有人在为“尺寸战争”杀红眼时,或许更应该冷静思考:除了“大”,车企还能给用户带来什么独特价值?
毕竟,汽车产业的未来,不取决于谁的车更大,而取决于谁的技术更先进、谁的体验更优秀、谁的解决方案更可持续,谁能真正解决用户的痛点。这场大车迷局,也许很快就会迎来理性回归的时刻。希望到时候,大六座大七座市场不会落得一地鸡毛。
而对我们这些买车的人来说,买车还是要理智而非盲目跟风。如果日常出行多为1-2人,却为偶尔的全家出游选择大型车,可能需要承担不必要的使用成本和不便。理性评估续航、充电、停放等实际因素,比被厂家的各种宣传迷惑更为明智。(文/优视汽车 老炮 )
注:配图来自网络,权利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一并感谢!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优视汽车的立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