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资讯 正文
2023重庆汽车论坛 | 探究未来汽车技术路线,我们需要重新认识混动汽车
来源:买车网 编辑:张文瀚 2023-06-09 17:11:00 23065浏览

收藏

分享

0

23065

买车网Buycar获悉,6月8日,以“在变革的时代 塑造行业的未来“为主题的2023中国汽车重庆论坛正式开幕,为探讨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重要的国际交流平台。

今年一季度,插电混动汽车增幅高达82.8%,继续远超纯电车(6.3%),在新能源车中占比已经达到三分之一左右,市场的强劲表现迫使我们重新认识混动汽车的江湖地位。关于混动车发展及竞争,阿尔特汽车董事长宣奇武、丰田汽车中国投资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刘鹏、长安汽车动力研究院总经理胡铁刚、广汽研究院院长助理、动力总成技术研发中心副主任祁宏钟以及中国汽车工程研究院股份有限公司混合动力技术专家彭航在主题为“混合动力的江湖”的论坛上发表了各自看法。

以下为讲话全文:

主持人:怎样面向用户的需求寻找最优解,最优解才能获得最大的市场认可和用户的买单。

第一我问一个通用的话题,今天从混合动力的角度,这个江湖不仅仅是我们在做混合动力开发和混合动力的产品,而是在整个汽车江湖混合动力它存在的时间能有多长,二是它的市场比例有多大?其实在昨天开幕论坛上朱华荣总给出了它的一个答案叫“433”,他说BEV纯电大概40%,XEV各种混动大概30%,SE+HEV是30%,这也是一家之言,我也想听听台上5位嘉宾对这个的看法,这个市场将来比例的大小会意味着将来大家的市场空间多大。有请宣总。

宣奇武:我认为纯电大概是50%,混动大概是25%,我大概是5、2.5、2.5的比例。

主持人:丰田的刘鹏总。

刘鹏:预测未来的比例是非常难的事情,我们行业内有很多的预测。作为我们来讲目前在参考汽车工程学会曾经做的一个新能源技术路线图到2035年50%、50%,50%差不多是纯电动,其中包括PHEV50%是混动,但是纯电在不断发展和变化,对于它未来预测的比例,确实也不太好把握,我们只能说大的一个趋势应该是纯电在不断的增加,在这里面未来一段时间内,可能混动还有长的用量,但是比例几比几,从现在的角度来讲很难预知。

主持人:实际上纯粹的ICE大家认为将来会怎样发展?

刘鹏:纯粹的ICE,国外也有很多动向,我们主要取决于几个问题:一是能源的问题,汽车肯定跟能源息息相关,能源的补给,未来的发展状态。二是资源,因为我看ICE路线图预测2035年是4千万每年的新增,4千万50%2千万辆量产是新能源车,那时候保有一共有多少?现在电池包括原材料这些资源、能源等等相关中间能支撑行业的发展,实际上也是多方面要去参考。所以说我们有很多大的趋势预判,但是比例多高是很难,从丰田现在很多思考都是往全方位发展、全部都要做,肯定最终靠市场去选择,所以各种各样的技术储备都需要。

主持人:谢谢刘总,下面有请长安的胡总。除了预测之外,也可以谈谈对ICE的做法,我们知道长安也是一个传统大厂。

胡铁刚:是这样的,刚才你说华荣董事长说的433做一个补充,华荣董事长谈的433有时间定义的,在哪个时间节点的比例,是一个过程的比例,不是一个总体比例,隐含意味着随着插电或者增程式的极限增长最多可能是30%,EV还是主体。只是原来大家预判的动向是电动车为主,原来是80%的EV,10%的HEV,现在新的变化,PHEV快速增长,达到一个峰值的增长。这是我们公司内部达成的一种战略共识,从董事长到整个整车的分管副总一致认同,因为一直按照这个战略布局整车产品和动力产品。

回到ICE的产品怎么看?坦白讲,我今天发言可能被我的师长和朋友圈批判,我的本科硕士博士都是学的内燃机,我的老师是刘绍华(音)老师,我在长安工作了这么多年,前10年都是搞发动机,第二代、第三代都是搞发动机,对内燃机有无限的热爱。中国整车产品的电动华趋势大势不可逆,这是全球的战略、国家的战略,从充电桩基站的建设等,都是号召我们像充电节能等转变。内燃机怎么变,有几个因素?第一个因素取决于未来国家在法规政策上对于这种高碳排放产品法规的约束和税收政策,会不会进一步加强?第二取决于电池产品的成本。如果电池产品成本快速下降,也会促进内燃机产品的推动。电池产品要解决几个问题:一是安全问题,二是低温问题,三是电池回收整个系统生命周期环保,如果这三个问题,内燃机就不好去竞争了。我们认为在中国,因为内燃机产品最峰值是2017年达到2300万,中国用户对乘用车的价值体验和认知是比较高的,所以这个产品也没有那么容易被替代掉。所以我们董事长也预测未来可能还有30%的量,这30%的量还是基于未来中国的乘用车市场可以达到4000万台,实际上也有1200万。我个人预计在未来5年、8年之内,应该说内燃机乘用车仍然保持在1000-1300、1400万稳定的市场规模,未来的电动车、插电车的规模应该是新增的市场用户,当前的电动车会达到平衡,新的增长会发生变化。这是我的观点。

主持人:观点非常清晰,补充一个小小问题,比如在长安ICE这部分,就长安来说未来会不会全面的ICE化?

胡铁刚:这个问题刚才也说了,这几个产品,我个人不敢枉断怎样,HEV产品2020前中国有一种产品弱伏48伏,中国本来是低比例到高比例逐步进化的过程,但是中国市场是快速低级到了EV。日本的企业就是从燃油车到混动再进一步进化,现在HEV的产品在市场我个人是持略悲观的看法,它的生存空间不大,有压力。一方面ICE产品的加成性、成本的竞争力,用户购买它成本布告,加成性还不错,也能接受,所以HEV它的替换很难。二是取决于PEV当前国家的政策,如果国家的税收政策有调整,这部分产品有可能转化为HEV的机会,当然也有可能各项法规可能直接近程导PEEV和REEV,还是HEV保持稳量的市场。谢谢!

主持人:谢谢胡总,下面有请广汽的祁总。

祁宏钟:占比这个事情是敏感的,就像胡总说的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政策、电池价格的变化等等,包括用户的需求不断的变化。从现在的情况来看,可能说个时间点,2030年要增长这是铁打不动,为了达到碳达峰,各行各业要往这个方向走,2030年前EV化会大量走,2030年排放会出台,这个对PHV燃油车影响很大。2030年如果要实现碳达峰,燃油车的比例一定要进行严控,否则很难达成,有很多因素,国家层面应该是这样引导,尽可能EV化、PEV,所以在2030年之前可能会快速增长。过了2030年之后政策和法规的压力小一点,但是那时候技术的进步能达到一个什么水平?真正平心而论,后补贴时代,如果什么补贴全部拿掉,完全市场竞争,市场技术也达到那个水平时,那时是怎样的?那时大家各自发挥各自的优势,法规的约束已经达成,用户的需求相对更加理性。举例,纯电车加速时间不断变短、不断缩小,很多2秒多远远超出我们日常使用的要求,但是在早期增长为了追求销量大家都拿出比较漂亮的指标,不断追求,会导致电机、电控包括电池系统不断进行提升优化,带来很多成本增加。之前是国家补贴来吸收掉,以后没有了,还有没有必要这样做,用户还有没有必要追求2、3秒的加速时间?等到那个时候,包括刚才提到电池的回收、原材料的购买等因素的影响显现出来,那时会显现出来。因为现在大量的EV车到时还没有到报废回收的环节,真到那个环节显现出来,那时候会比较理性,我仅仅代表个人判断应该是442比较合理。电动热、PHV、REEV应该是这样比例。我们国家幅员辽阔,包括全球更复杂,我们国家很多地区的用车不能强求他一定要用电或者一定要怎样,很多高原、高海拔、山区,不是很完善,一些地区还有特殊用途,一定会保留,不会完全消失掉,还会小比例出现。

主持人:非常清晰,感谢祁总。现在有请混合动力的技术专家彭航帮我们分享一下您的观点。

彭航:现在整个乘用车市场变化很快,想预测未来的趋势很难,谈谈个人的看法。我不管是读书和工作一直做混合动力总成,也就是传动这一块。以前降耗是我们最大的目标,所以混动车作为节能减排新型的汽车,在我们看来新时代的燃油车,从我这边不管企业对他自身集成性、供应链的稳定性和成本的考虑,以及消费者对于混合动力车型带油车型的接受度来说,我认为未来还有很长一段时间,混合动力车型会占一个比较好的主导地位,比较好的发展趋势。这是我的看法。

主持人:其实我再有一个问题想问一下宣总,阿尔特跟我们几位主机厂有所区别的,在混合动力高速发展的时候,阿尔特在这里面能够怎么样去发挥自己的优势?实际上阿尔特汽车产业链里刚才2.5的定位,对整个市场非常敏感,刚才为什么说5、2.5、2.5的比例。现在汽车厂往往对市场的把握可能拍板,特别是产品1个亿,至少我现在所了解的情况,在年轻人里谁买汽油车、谁买奔驰宝马就比较土,一定要找自己的个性,这样一个事情。第二我们自己也在研究,有一些市场,一是全球供应车(音)的产品。昨天晚上我跟一个同学,著名的PL1的老大探讨,怎么走别人不走的路。实际上阿尔特:一是通过对市场的了解,对于供应商的了解,对于行业的了解,给各个汽车厂提供出他这个产品最适合的系统,这是我们的想法。做了纯电的车,像华辰新源(音),实际上好多朋友在冷链物流需要,没有冷链物流纯电撑不住,特别是到沃尔马排货,一排就三四个小时,各个场景都不一样,往往我们会推荐多种系统,甚至组织世界资源作出很多系统来让他们选择。

主持人:阿尔特纯电和混动都会做吗?

宣奇武:实际混动我们做的品种很多,为什么呢?在三年前开发了一个产品,装1.8度电或者2度电高功率电池的,全靠电池驱动,但是发动机电池充电的系统,包括7、8年前做了PHEV,那时是东风找我们做的PHEV,把PHEV做出来之后跟传统的汽油车比,这套系统比传统汽油车高四万块钱,自主品牌就很难用。所以我们基本上,所有走在时代的前沿,什么系统都在做,所以征求汽车厂使用我们的产品。

主持人:谢谢宣总。下面的问题给刘鹏总,这个问题很久以来一直想见,只是近期见丰田中国的朋友见得少了。我们知道丰田在全球大概还有1千万台,而且丰田在技术路线选择上,前沿技术路线可能在HEV和氢动力上,把氢动力作为自己未来的一个方向,你们在2015年的时候就已经品发了,但是在电动化方面,尤其在中国市场电动化方面,我感觉包括丰田应该也是受到一个很大的压力。丰田在电动化方面有哪些想法,怎么看待混合动力的发展?比如丰田HEV,像PEV会不会做?

刘鹏:说实话压力我们也能感觉到,我们首先考虑电动化也好或者为什么要做新能源汽车也好,首先考虑跟双碳挂钩,这是汽车绕不开的。双碳走生态路径,我们肯定考虑是多元化,在未来一段时期内,在市场里一定是能源是多元化,而并不是原来就是汽油和电,有可能有其他的替代能源。如果要是多元化的能源结构,再加上消费者全球各个市场、各个地区的需求也是多元化,肯定作为企业来讲的话又要应对碳中和,又要应对市场,所以肯定要有多远化的技术加持。对中国来讲的话,我们感觉到中国市场消费者对于新能源汽车的接受度很高,而且中国政府对于基础设施相关的配套做得非常快,这个市场对于新能源汽车纯电动丰田也会逐步加大力度、去跟进。所以无论你对于某一项技术去押宝的话,目前来讲还是做不到,所以在各个场景。比如刚才说氢能源,氢能源我们考虑可能在一些重载长线的运输方面,可能对电所不能覆盖利用领域里,将来我们也会在这方面去做氢能源方面在中国的相关布局。所以大家可能看丰田一会儿干这个,一会儿干那个,到底要干什么?实际上并不会去押某一方面,而是根据市场、根据国家政策、上游的供应等等多方面去综合考虑。1千万可能是一个企业要去考虑的问题会比较复杂,刚才您说的混动,其实我们上市以后卖了2千万辆,3辆的混动就等于1辆纯电动低碳,实际上混动在低碳里还是有一些付出。基本上逻辑原理就是从刚才说的能源、消费者的视角来看,从企业的角度来讲还有一个视角,到底给他配多大块的电池,这也涉及到技术路线。如果低碳的话能不能把电池切得更碎一点,所有人都用得上,还是做很大一块电池,让停在停车场每天用一点,到底哪一个技术路线?如果几十万的企业,可能要加速度、续航历程,但是对一个特别超大量产的企业,如果这样把所有的地板都铺上电池,对整个能源和未来资源的占有或者压力都会来得很大。所以在这一块未来要做低碳,要满足各种各样的消费者需求就切多大的电池,给到每一个消费者,让全社会的碳排放达到最优,让所有消费者得到产品,这是做很多技术的时候,根据各个市场不同需求来做调整。对于混动的未来,坦白说,我们在这方面还是比较坚持,在一段时间之内我们认为它还是一个非常必要的技术。因为现在怎么说呢?咱们现在混动或者纯电,对于企业来讲的话,其实收益营收短期这一块压力会很大,可能我们不会去融资,拿社会的资本,花十年的钱开发现在的产品,我们可以用自有现在企业的盈利不断开发汽车新能源产品。所以混动在未来一段时间内,相对比较成熟,而且成本价格也还可以。刚才大家说了,其实国内很多配套企业,包括内燃机技术进步很快,这条产业链还在,所以对于我们来讲怎么能够拿到现有能挣钱的、能有收益的混动去开发未来的新能源汽车,新能源汽车是更高的技术也好,更多的智能化也好,更多对于节能效果更好也好。所以这方面,实际上作为企业来讲,当前我们不是站在客户,而是站在行业可持续发展角度来讲,混合动力长期之内觉得有必要。混动和插电是孪生兄弟,就是刚才说的切多大,市场哪一个响应好,我们就迎合这个市场的变化去投入自己的产品能够滚动发展。

主持人:丰田HEV的成本已经能够做到非常低了。

刘鹏:对,这得益于批量。

主持人:如果全部HEV化,是不是很容易做到的事情?

刘鹏:实际上在追我这个,到底ICE做还是不做?坦白说这个还有技术进步的变量在里面。不知道大家了解没有,最近日本丰田在做拉力赛,用氢燃料的发动机。有两种路径:一是企业内部不断做研发推动将来的量产,二是丰田用赛事反过来加速,因为赛事日程是固定,加速内容的研发能力。这个动作可以告诉大家,丰田在这方面投入很大,如果要是为了低碳,不见得把发动机取消掉了,低碳可以把发动机提供更清洁的燃料,最终的目的如果是需要一个低碳的社会还是不要有ICE、不要有内燃机的汽车行业,这个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如果换成清洁燃料同样达到低碳,而且纯电动不能全领域覆盖的情况下,氢燃料电池、氢燃料发动机,其实是市场有补充效能在里面,所以是全方位要去面对未来低碳的挑战。

主持人:是的,实际我们要的是低碳,而不是要不要ICE。下面请问胡总一个比较问题,REEV的问题。REEV过去大家认为增程从技术上是一个比较落后的,但是大家看到理想采用增程之后,市场表现真是非常不错,作为一个新势力月销达到2.8万台。我们知道长安包括深蓝马上就会推出自己REEV的车型,您作为长安动力总成方面的专家,对于REEV怎么看,包括在市场推广上怎么解决大家对这个技术路线,消费者觉得比较落后等消费认知?

胡铁刚:昨天长安的一个老大深蓝品牌的邓浩总说,深蓝要打造汽车领域增程的NO.1,也代表了一种态度。说增程和插电,这是行业一个热点讨论。个人从技术角度,技术上各有优劣,没有落后的概念,可能只是有些技术系统复杂度高一点,有的技术系统复杂度低一点。一般来说复杂度高的系统满足的功能和用户需求覆盖比例更高,复杂低一点的覆盖场景相对比较低。就像欧洲做插电混动用的是单电机的技术,到中国变成了双电机的技术,这是一个变化,欧洲用的场景车速不限制。所以长安汽车也开发了单电机的产品,高速可以达到200多公里,不是一般的电动车或者DAT计算增程可以达到的。回到PEEV和插电增程这个事。最近和我的同事有一个小的研究,观点可以分享给大家。原来行业某企业老总在网上说增程最大的特点是在高速的时候不能直驱,高速油耗偏大。高速油耗偏大是不可回避的事实,高速以后不管从驱动也说,转车可以从风阻、内阻、系统效果各方面优化,所以插电混动和增程在同等数字下达到同等能耗是有可能的,不是说一个增程一定比插电差,它是假设了一个前提,两个整车边界一样再看两个动力系统,这是第一个观点。要达成相同的能耗,实际上跟动力系统不是唯一的逻辑关系,还有很多性能。

第二个观点刚才祁总说了很多用户需求,用户场景下的需求。长安在做新动力、新能源汽车的时候,做了插电混合动力车的分析。用户85%是用电,15%是用油,有一些充电好用90-95%用电、5%用油,什么概念呢?一个用户一年跑1万公里,可能只有1千-5百公里是用油。这种情况是什么概念呢?假如说120公里的车速下用户的增程差0.5升,一年就差7升油,7升油一年50几块钱,对于用户来说这个成本不是他选择动力路线的绝对原因,用油成本是很低的。这是固定场景,没有把用户的成本时间化、场景化。用户用电成本相当,1毛钱左右,成本很低,这样的观点,谢谢!

主持人:下面请问祁总一个问题,刚才在PPT谈到中国的发动机、电池、电控等等方面已经走得很先进了,我们过去发展很多车型和技术都是基于国内市场,对于中国汽车来说终究要走向全球市场,我们在构建这种全球化战略的时候,我们这种混动化是不是具有更好的实用性和可实现的路径?谢谢!

祁宏钟:谢谢主持人的问题。前面所有的讨论都是基于中国国内市场,今天大佬也讲到现在海外市场增长非常快,现在出口量已经超过日本了。但是如果真正站在海外市场来看的话,全球的差异就更大,各个地区的发展水平、各个国家的发展水平、法律和用车习惯都不一样,但是油车是用得很习惯的。所以如果站在全球角度来说刚才说的比例不成立,放在全球要看区域、看混动方式。在全球市场、海外市场来看,除了比较发达、排放要求很高的地区之外,目前HEV和ICE这种车是目前的水平,但是EV车快速增长,是这样的趋势。所以国内现在卷得这么厉害,但是国际内燃机的水平在国际上还是很有竞争里的,尤其在东南亚、南美洲等地区,目前我们的整体水平包括车的价格区间,在中国国内卷出来的这些产品竞争力还是非常强。目前打国际市场除了新能源这条路径,燃油车HEV也是非常重要的一条路。

主持人:最后一个问题问专家,在目前油电同价的趋势下,从消费者或者市场的角度看,这种混合动力发展的方向会是什么?

彭航:谢谢主持人。这个问题从消费的角度来谈更好。谈一谈我的观点,我认为未来的混动汽车主要是争夺增换购的消费者,我们要满足他们对全场景使用便利性的需求,进一步在驾乘体验上提供超预期的销售,这是我的观点。说一说我的原因,因为对于目前的用户来说,用了车再次换购的时候已经有很长一段时间使用体验,知道这个车是一个把他带向诗和远方的交通工具,知道这个车能够带来什么,他需要什么,他可以说出我出行的时候有车非常方便,也可以说出我以后出门再也不开门这样的话,看似很矛盾的话。所以在增换购的消费者来说,知道现在体验的是什么,明确知道未来想要什么,所以对于混动车型的接受度很高。

为什么要提供全场景的使用需求?因为一部车,刚才说了大部分时间是市区内使用,偶尔满足一些长途的驾驶。对于我们大部分的使用场景在市内基于这种驾驶信息预估未来远行的体验,燃油车时代这是远超预期的体验,行驶里程可能更长,对于纯电动可能不是满足预期的出现,但是对于混动来说基本上与用户的预期是持平,这是市内和远行。对于家庭,对于增换购的企业来说要考虑更多的需求,不只是个人的需求、成本,还要考虑家庭的需求。他在驾驶的时候不只是考虑自己的驾驶体验,还要考虑家庭的需求。比如说在2022年重庆缙云山火灾的时候,大家看到“重庆精神”,但是网上有一个段子,说“重庆崽儿除了怕老婆啥子都不怕”,反向体现出对于家庭的感受,当然这只是一个段子,我也是重庆人,希望没有伤害到各个重庆同胞们。回到刚才的话,增换购不只考虑我开车,要考虑副驾、后排整个乘客的体验,这种情况下有全场景的体验,整个混动车型能满足需求。

第三超预期驾驶的体验。刚才祁总也说了燃油车、内燃机、电动车的差异很大,现在混动车更加偏向于电动车的趋向。以前燃油车大家在加速线性、自动的线性、底盘质感等给用户很好的体验,怎么把好的体验转移到混动车型,让燃油车型用户接触混动车型有很好的体验延续感,又被混动车型新奇的功能和性能带来超预期的享受,让他更加接受或者更加愿意选择混动车型。我认为这是以后在油电通价的趋势下,选择混动车型用户的考虑。

谢谢!

主持人:谢谢彭老师。非常感谢5位嘉宾的精彩分享,非常的精彩、专业,非常的真诚。

未登录 车友评论0人参与
0/500字
输入验证码: 点击获取验证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