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汽车产业已经从燃油时代的上半场转入了电动智能时代的下半场,而中国的汽车产业则从以量取胜的上半场进入了高质量发展的下半场。”在2023重庆汽车论坛上,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汽车行业委员会会长、中国国际商会汽车行业商会会长王侠对当前汽车产业的形势做出了如上判断。
众所周知,作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汽车工业已成为我国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截至目前,我国汽车产销已连续14年位居全球第一。进入“新汽车”时代,凭借对电动化、智能网联化的深耕,中国新能源市场更是走在了世界的前端。
如今,站在汽车工业70年的时间节点上,如何总结过去、启迪未来,持续高质量发展?也成为全行业的重要课题。而2023重庆汽车论坛的如期召开,为行业解惑,并探讨了新发展格局下的全球汽车产业变革、机遇与挑战。
新格局下,车企大佬有话说
新一轮技术革命正改变着中国汽车产业的发展格局和路径。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品牌正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品牌向上方面,2018年15万元以上的中国品牌占比大约10%,但到2022年这一比例已经上升到27.8%。新汽车领域,2022年中国新能源市场规模超过688万辆,渗透率达25.6%,提前完成了《新能源汽车产业发展规划(2021-2035年)》中既定的2025年阶段性目标。其中,中国品牌占新能源市场份额超过80%,成为绝对的主力。
在此背景下,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延续优势,实现可持续且高质量的发展,也成为了中国品牌的主要课题。
“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在重塑。互联网、电池、人工智能等技术的快速突破推动着传统汽车产业向智能电动汽车产业迭代升级,新汽车时代的趋势更加明显。”长安汽车董事长、党委书记朱华荣认为,全球汽车产业格局正发生着颠覆性的变化。
他表示,未来2-3年长安汽车将迎来转型关键期,长安也将通过五步走(加快产品和产能的布局、强化品牌建设的布局、加强营销服务布局、加快完善市场的布局、加强组织人才的布局)的战略布局迈向世界一流品牌。
广州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曾庆洪则认为,智能化、网联化、新能源是未来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但挑战与机遇并存。
面对挑战,他认为车企应加速战略布局,首先,新能源产业链上下应协调发展;其次,加强智能网联、三电等核心技术的开发;第三,人才是第一资源;第四,积极打造产业集群;第五,布局整个能源生态;第六,建设完善的机制体制。
“有钱、有人、有机制,用广东话说,不发达都很难。”曾庆洪表示,“当然,我们也希望以更加开放的态度联合更多的合作伙伴,实现多赢。”
与曾庆洪不谋而合,东风汽车集团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党委常委陈昊认为,要抢占新能源汽车发展制高点。他指出,我国汽车产业正处于破旧立新的历史转折期,要把握行业发展的新格局,抢抓历史发展新机遇。
上汽集团副总裁杨晓东则认为,市场需求和技术创新是推动整个汽车产业新格局的两大最关键的驱动力。这两大关键驱动力,实际上也在互相影响和互为因果,市场需求推动着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又催生新的产品体验,刺激市场达到更高规模。
“只有深度融合才能提升竞争力。”赛力斯集团董事长张兴海指出,供应链强才能支持整车企业强,所以必须进一步促进产业开放合作。他指出,发展智能网联、新能源汽车,一定是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没有一家企业能够同时具备智能化、网联化和电动化的核心技术优势,所以单打独斗没有出路,只有开放合作、深度融合,才能充分发挥规模效应,继而提升中国汽车产业的全球竞争力。
中国品牌出海驶向新阶段
中汽协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汽车产销分别完成2702.1万辆和2686.4万辆,同比增长3.4%和2.1%,汽车产销总量已连续14年稳居全球第一。逆势增长的背后,乘用车、新能源与出口成为拉动车市增长的“三驾马车”。
“可以说自2021年中国汽车出口增长强劲,我们从产品出口正在转向品牌出海。”商务部市场体系建设司周强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提出,要加快建设统一汽车大市场。他表示,2022年中国汽车出口成为一大亮点,出口总数量突破300万辆,同比增加54%。
但需要注意的是,在汽车出口蓬勃发展的同时,市场也面临问题与挑战。产业格局重组,竞争的格局会发生哪些变化?中国汽车面临的机会、挑战和风险以及应对之策是什么?欧美日市场能否直接复制中国的产品模式?如何融入目的国当地的市场?如何预防和化解可能出现的非贸易壁垒等等,都是要讨论的话题。
安徽江淮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张鹏从商用车和乘用车两个维度分析了当前中国汽车“走出去”的情况。
其中,在乘用车方面,他指出,在产品品质、造型设计、技术创新、供应链体系等方面,中国品牌都有了明显的进步,在新能源乘用车领域更是走在世界前列。但也面临着海外数据管制、用户隐私等问题。同时,中国电动车在产业链条中间还存在一些材料可回收、制造过程中间碳排放的问题等。
在他看来,步入汽车行业的下半场,智能化作为全新的价值点将重塑汽车产业链和价值链体系,成为世界各国激烈角逐的制高点。
长安国际公司副总经理孙泽军则表示,当前的中国汽车出海表现出了五个特点。一是形势喜人,以长安为例,今年1-5月其销量增长是近30%,高于行业平均的30%;二是不同企业的目标市场和增长动能有所区别,有的在欧洲发力,有的在澳新发力,有的在印度或南美市场;三是产品同质化正逐渐改变;四是新能源海外销售比重的增长远超预期,为中国新能源企业出海提供了机遇;五是目前中国汽车出海是盈利的状态。
孙泽军认为,未来会从贸易逐步转变到投资,到服务、营销、渠道管理等大量本地化走出去的状态,长安的目标是到2030年整个海外的营收占比、销量占比和从业人员占比达到30%,实现长安最终的国际化。
新汽车的代表极氪智能科技副总裁赵昱辉则提出,出海不仅要“走出去”,更要“走上去”。赵昱辉认为,中国汽车出口在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以及品类创新上取得了颠覆性的突破,在内卷化非常严重的中国市场,对于各个品牌来讲,出海不是一个选项,而是刚需。
后疫情时代,如何打破“内卷”?
“内卷”,本意是一类文化模式达到了某种形态后,既没有办法稳定下来,也没有办法转变为新的形态,只能不断地在内部变得更加复杂的现象。近段时间以来,“内卷”成为高频热词,经网络流传被意为内部竞争,一时间似乎万物皆可“内卷”。
对汽车行业而言,在“新汽车”浪潮下,智能技术、信息技术与汽车产业深度融合,行业结构也发生着颠覆性变化,车企之间的竞争也摆在了台面上,卷配置、卷技术、卷价格等乐此不疲。
面对汽车市场日益复杂的竞争形势,越来越卷到底是好现象还是坏现象?后疫情时代如何提振汽车消费?如何应对价格战?如何精准营销,增利减亏?等等都是车企所要思考的。
江铃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党委书记、第一执行副总裁金文辉表示,增量时代逐渐走向存量竞争时代,购车多是增购或换购。同时,人口红利也在逐步消失。在此背景下,汽车市场洗牌加速,一些细分市场更是“加速卷”。
而如何突围,金文辉也总结了三个方面:一是以客户为中心,重新思考与客户的关系;二是持续为客户提供更深层次的需求与价值;三是不仅要为客户提供产品,还要为客户提供生活方式。
不同于金文辉的积极应对,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奇瑞汽车营销公司总经理、捷途汽车总经理李学用则选择躬身入局。在他看来,“开卷有益,与其抱怨,不如享受卷的过程。”
李学用认为,燃油车决定生存、混动车决定生死、电动车决定未来。到2025年,中国月销量过万辆的企业可能只有8-10家,头部效应会越来越明显。届时,混动汽车将占比40%、燃油车将占比30%、纯电动车将占比30%。在此背景下,奇瑞将不断加速市场布局,以技术为本、产品为王、品牌创变、营销向上以及全球化发展,逐步打造技术奇瑞、用户奇瑞和全球奇瑞。
除此之外,长安福特汽车有限公司执行副总裁杨大勇、深蓝汽车CEO邓承浩也认为,“内卷”并不是一件坏事。在杨大勇眼中,外部的卷带动内部的卷其实是件好事,会加强企业危机感。
而邓承浩则认为,卷的过程中最终获益的是消费者,无形中助力了汽车的发展。他进一步指出,在如此卷的时代里,要想把新能源汽车做好,要做到两点:一是保持战略定力,坚定目标;二是强化体系能力,在变革中找到自己成功的卷王之路。而为了在这场内卷竞争中获胜,深蓝汽车将在未来5年投放6款产品,逐步站稳市场脚跟。
此外,睿蓝汽车董事长、CEO娄源发则认为,卷既是危机也是机遇,睿蓝汽车就是卷出来的产物,而且还是由内向外的卷。他指出,内卷时代任何企业都无法独善其身,价格战中没有胜者,这个时候更要坚守本心,在内卷环境中找到自己的一席之地。